1、被胁迫而犯罪的当事人怎么样定罪
让人强迫参与犯罪的,是胁从犯。
判断胁从犯是不是犯罪,得看被强迫的程度和实质参与状况。
如果被强迫到完全没了自主意志,那就不算犯罪。
若还有点自主意志且有罪,算犯罪,但按具体情节,以所涉罪名定罪,不过会减轻或免罚。
像当事人被李四拿命威胁去偷窃,用途小,构成偷窃罪,但量刑时会因被胁迫情节从轻或免罚。
2、被胁迫犯罪的当事人量刑标准如何确定
被胁迫犯罪在刑法上属胁从犯。《刑法》第28条规定,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,应当根据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。
确定量刑时,第一看胁迫程度。若胁迫程度强烈,使当事人完全失去意志自由,可能不构成犯罪;若胁迫程度较弱,当事人仍有肯定选择自由,应承担相应刑事责任。
第二考量当事人在犯罪中所起用途。若在犯罪中用途小、风险轻,可较大幅度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;若用途较大、导致紧急后果,减轻处罚幅度会相对较小。
最后结合具体犯罪构成和罪名,依据该罪名的法定量刑幅度,综合上述原因确定最后量刑。
3、被胁迫犯罪当事人的量刑标准怎么样确定
被胁迫犯罪即胁从犯,其量刑标准依据《刑法》确定。第一,需认定是不是构成被胁迫参加犯罪,要考量胁迫程度及行为人主观意愿受限制状况。
依据《刑法》规定,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,应当根据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。这里的“犯罪情节”包含被胁迫的程度,如威胁生命安全的胁迫一般比威胁名誉的胁迫程度更重;推行犯罪的害处后果,风险后果越紧急量刑相对可能越高;与行为人在犯罪中所起用途大小,用途越小从宽幅度越大。
若被胁迫程度极深,且在犯罪中用途极小、风险后果轻微,大概免除处罚;若被胁迫程度相对较轻,在犯罪中用途较大、风险后果较紧急,则会减轻处罚。具体量刑由法院综合全案情节断定。
当探讨被胁迫而犯罪的当事人怎么样定罪时,除去定罪本身,还有一些紧密有关的要素值得关注。被胁迫犯罪的当事人在承担刑事责任后,可能面临附带的民事赔偿问题,譬如对被害人导致的财产损失等需依法进行赔偿。而且,对于被胁迫犯罪情节显著轻微的状况,可能在量刑上会有更从宽的考量。假如你曾遭遇被胁迫参与犯罪的状况,或是对被胁迫犯罪后的民事责任承担、情节轻微的断定标准等问题存在疑问,不要让困惑困扰自己。点击网页底部的“立即咨询”按钮,专业法律人士会为你详细解答。